邓州门户网,邓州在线 邓州门户网手手机app
  邓州吧   茶馆杂谈   襄阳和南阳以后就不用争论了,这一重大研究发现,将正史于人间
返回列表
查看: 18583|回复: 1
收起左侧

[邓州事儿] 襄阳和南阳以后就不用争论了,这一重大研究发现,将正史于人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19 01:3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自述的躬耕地点非常准确,就是在“南阳”。此“南阳”在何处呢?笔者认为诸葛亮的“躬耕于南阳”就是“躬耕于宛城”。


诸葛亮

一、早期“南阳”的变化

南阳,起始于秦昭襄阳设置的南阳郡。从南阳郡开始到诸葛亮呈送出师表时,“南阳”这个地名发生了很多变化。研究“躬耕于南阳”,必须要理清“南阳”的变化。

(一)秦昭襄王设置的“南阳”

春秋战国时期,南阳、襄阳都没有出现。此时期,在今河南南阳、湖北襄樊一带分布着众多的诸候国,分别是吕国、申国、谷国、唐国、邓国、卢国等地,后期这些诸侯国全被楚国所灭,今南阳、襄阳一带成为了楚国的领地。


诸葛亮与刘备商讨

公元前278年,秦昭襄王出兵攻打楚国,襄阳一带先被秦军占领,秦国把汉江以南的襄阳一带设立了南郡,请注意此时襄阳已经有了明确的归属——南郡,与南阳郡一字之差,此时汉江以北地区仍然是楚国,南阳还没有出现。在南郡成立6年之后(公元前272年),秦国大军向北打过汉江,一举灭掉了楚国,秦国把汉江以北的地区设置“南阳郡”,郡治设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这便是“南阳”的来源。

3

秦王朝建立之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南阳郡、南郡都予以保留,今天南阳市(宛)就属于当时的南阳郡,而今天的襄阳市就属于当时的南郡,两地隔江相望,但不是一个地方。随后的西汉时期,刘邦沿袭了秦朝的郡县制建置。

(二)“王莽改制”后的“南阳”

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在王莽推行的新政中,南阳郡改名叫前对,宛城改名叫南阳,这个记录在《汉书》和《水经注》里均有记载。这是宛城正式改名“南阳”的最早的记录,此时比诸葛亮早200多年,距离诸葛亮的远祖诸葛丰相去不远。此时,“宛城”非常明确的叫“南阳”。


在当前一些学者的文章中,称在诸葛亮死后200多年后的隋朝时,宛城才改名叫“南阳”,这明显是不顾历史事实。

(三) “三顾茅庐”时的“南阳”


南阳诸葛庐

东汉末年,诸葛亮开始了“躬耕南阳”的农夫生活,一直到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才结束了躬耕生活。此时期,南阳和襄阳,一个是郡名,一个是荆州的治所,两者之间关系非常明确,没有互相隶属关系。

“三顾茅庐”事件就发生在东汉末年这个时间段,诸葛亮的“躬耕于南阳”就有两种理解:第一个理解就是东汉时期的“南阳郡”,第二个理解就是南阳郡的郡治宛,这两个理解都有道理。但无论哪一种理解,诸葛亮的“南阳”和当时南郡的襄阳、襄阳城西的隆中都没有关系。

(四)呈送《出师表》时的“南阳”

“三顾茅庐”事件发生20多年后(公元227年),诸葛亮在四川成都向后主刘禅呈送了《出师表》,文中自述“躬耕于南阳”,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记录“三顾茅庐”事件的记录。在诸葛亮呈送《出师表》的这个时间,“南阳”已经不是当年“三顾茅庐”时的“南阳”,此时的南阳郡范围只管辖了宛城一带,而原南阳郡南部的新野一带成立了义阳郡,南阳郡与南郡之间隔开了一个义阳郡。

在诸葛亮呈送《出师表》的第二年,公元228年,45岁的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送了《后出师表》,提到了“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此“南阳”就是宛城,讲的就是曹操战宛城事件。

(五)诸葛亮之后的“南阳”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中同样出现了不少关于“南阳郡”方位的记录。晋代史学家习凿齿《襄阳记》载:“自汉以南为南郡,自汉以北为南阳郡”。这个记录与《史记》《南都赋》、《晋书》等史料吻合,再次确认“南阳郡”与“南郡”的分界线是今襄阳市内的汉江,汉江北边是南阳,汉江南边是襄阳。隋朝之后,“南阳”这个名字就变成了宛的专利,就是今天河南省南阳市,再无争议。

研究“南阳”问题可以发现:对于南阳来说,无论“躬耕于南阳”的“南阳”指哪里,宛城都是南阳,这一点毫无争议。对于襄阳来说,无论“躬耕于南阳”的“南阳”指哪里,襄阳都不是南阳,这一点也毫无争议。


二、襄阳、隆中不属于南阳郡

研究“躬耕于南阳”,一定要确认“南阳”的位置。如果襄阳隆中要成为“诸葛亮躬耕地”,一定要准确的处于“南阳”的范围之内。

(一)南阳,在汉水以北

从公元272年,南阳郡成立并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关于南阳郡的位置,史书中有非常多的记载:

1、西汉司马迁《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佐韩、魏、楚伐燕。初置南阳郡。”注引《正义》曰“秦置南阳郡,在汉水之北”。《释名》云:“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故以为名焉”。

2、东汉张衡在《南都赋》记载:“陪京之南,在汉之阳”。“阳”即是北边。《晋书》地理志记载“及秦,取楚鄢郢为南郡,又取巫中地为黔中郡,以楚之汉北立南阳郡”。

3、东晋习凿齿《襄阳记》记载:“秦兼天下,自汉(水)以北为南阳郡,自汉(水)以南为南郡”。

4、1989年《襄阳县志》记载:“辖汉水以北,新野县以南,蔡阳县以西,山都县以东的地区,属南阳郡”。

以上这些史料,都记载着一条汉江分出了南阳郡和南郡,南阳郡和南郡之间以汉水为界,南阳的位置是在汉水以北,这一点史学界也没有什么异议。


1958年11月11日,毛泽东接见河南四地委书记和魏兆铭等七位县委书记时畅谈南阳诸葛亮。

(二)隆中,在汉水以南

隆中,在今汉江南边约5公里处。从古至今,古隆中这个地点都在“汉水以南”。到这里,“诸葛亮躬耕地”的结论已经出现了,诸葛亮的“躬耕于南阳”直接排除了古隆中,古隆中不是诸葛亮躬耕地。如果隆中不属于南阳郡,那它又属于哪里呢?这一点在史料中有准确记载。

1、《襄阳记》,又名《襄阳耆旧记》,东晋习凿齿撰写,是目前所知襄阳地区最早的地方志,书中明确记载:“秦兼天下,自汉(水)以北为南阳郡,自汉(水)以南为南郡”。

2、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襄阳县志》载:襄阳,西汉初年建县,“辖汉水以南,郧县以北,中卢县以东,属荆州刺史部南郡”。习凿齿《襄阳记》中记录“襄阳有诸葛亮故宅……”,此处的“诸葛亮故宅”就是襄阳城西的隆中。


看到这里,真相已经大白,“汉江以南”为南郡,南郡辖襄阳,襄阳又有诸葛亮故宅(古隆中)。至此,“诸葛亮躬耕地”的结论再次出现,古隆中属于襄阳,就属于当时的南郡,而不属于南阳。诸葛亮的“躬耕于南阳”再次排除了古隆中,古隆中不是诸葛亮躬耕地。

三、“躬耕于南阳”就是“躬耕于宛城”

一部分人在理解诸葛亮的“躬耕于南阳”,会再三强调诸葛亮当时叫南阳郡,这个理解不能说不正确,但应该说是遗漏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当时的南阳郡,还有一个“南阳城”的存在,就是南阳郡的郡冶宛城。

(一)诸葛亮之前,宛城已经改名为“南阳”

据《汉书》、《水经注》的记载,“王莽改制”时,秦、西汉时的南阳郡更名为“前对”,宛城已经改名叫“南阳”。这一记录指向非常明确。

(二)诸葛亮自述的“然困于南阳”就是宛城

公元228年,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自述“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这是诸葛亮在《前出师表》的“躬耕于南阳”之后的第二次写到“南阳”,这个“南阳”指的是哪里呢?

“困于南阳”指的就是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与宛城守将张绣的“宛城之战”,这场战争张绣取胜,曹操败逃,曹操损失惨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等都被张绣所杀。“宛城之战”虽然没有改变北方之局势,但对于后来曹魏政权影响极为深远。此处的“困于南阳”确凿无误的指曹操被困在了宛城,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躬耕于南阳”与“困于南阳”,前后相差一年,出自同一人之手,它表达的意思肯定是一样的:“南阳”就指“宛城”。

对于前后两篇《出师表》的“南阳”相互呼应情况,也有人曾举出一个理由,认为《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写的,不能作为证据。这个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后出师表》确实有争议,最大的争议就在于陈寿《三国志》没有收入此表,文中也有一些争议的内容。

但是,要注意三个问题:首先,《后出师表》有史料依据。虽然《三国志》没有收入《后出师表》,但同期的《默记》、《汉晋春秋》却收录了《后出师表》。南朝的裴松之注《三国志 》时注明“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再者,《后出师表》出现时间很早。退一万步,既使《后出师表》真的不是诸葛亮所作,但它的出现一定不晚于习凿齿和张俨,不然不可能在他们的著作中收入《后出师表》。可见,《后出师表》和《前出师表》就是同时期的作品,不管作者是不是诸葛亮,《后出师表》中的“然困于南阳”依然指“宛城之战”,依然可以与《前出师表》的“躬耕于南阳”相呼应。



诸葛亮出师表

(三)正史中 的“南阳”也指向了“宛城”

在诸葛亮前后很多史书中,“南阳”与“宛城”互用现象非常普遍。《汉书货殖传第六十一》也载:“宛孔氏之先,梁人也,用铁冶为业。秦灭魏,迁孔氏南阳……家致数千金,故南阳行贾尽法孔氏之雍容。”西汉另两个富豪是巴寡妇清和蜀卓氏,巴和蜀均是西汉郡名,孔氏却以郡治宛城替代南阳,很明显,西汉时宛、南阳已经同指一地,可以互见了。

东汉,将南阳郡等行政区划名逐步演化为治所宛城的现象更为普遍。《后汉书志第十》:“后一年正月,光武起兵舂陵,会下江、新市贼张印、王常及更始之兵亦至,俱攻破南阳……四年六月,汉兵起南阳,至昆阳。”这里使用的是南阳,同一事件在同书光武帝纪、刘玄列传中使用的都是宛城。又如《后汉书天文志》记载:“四年三月丁卯,安帝巡狩,从南阳还,道寝疾,至叶,崩。”同一事件在孝安帝纪中记载:“三月戊午朔,日有食之。庚申,幸宛,帝不豫……乙丑,自宛还。丁卯,幸叶,帝崩于乘舆,年三十二。”类似南阳、宛城互用的记载在《后汉书》中还有很多。

同样,南阳与宛城以及襄阳与州治荆州的名称互用,在《三国志》本身也非常普遍。如:《魏书六刘表传》:“是时山东兵起,(刘)表亦合兵军襄阳。袁术之在南阳也,与孙坚合从,欲袭夺(刘)表(荆)州,使坚攻表。”这里的襄阳一个地名就用了两个名称,一是作为县治的襄阳,一是作为荆州治所的(荆)州。与此相对应的,袁术此时所在的宛城,仅用南阳代之。又如《吴书一孙坚传》:“荆州刺史王睿素遇无礼,坚过杀之。比至南阳,众数万人。南阳太守张咨闻军至,晏然自若。”这里的荆州就是襄阳,南阳就是宛城。另外,曹操困于宛城是三国时很著名的历史故事。建安二年(197年),“(张)绣领其众,屯宛,与刘表合。太祖(曹操)南征,军清水,绣等举众降。太祖纳济妻,绣恨之。……掩袭太祖。太祖军败,二子没。”(《魏书八》)。此传中用的是宛,但在《魏书十贾诩传》中用的却是“张绣在南阳。”以此类推,魏晋时期南阳的郡名随着区划的变化,已逐步地与治所地混为一谈了。



南阳卧龙岗岳飞手书《出师表》碑刻拓片

在上述史料中,做为郡名的南阳、荆州、南郡等常与具体的属地县名如:叶、穰、舞阴、昆阳、襄阳、公安并列使用,所以,在史书中大量郡名的使用已不是泛指整个郡境,而是具体指郡治所在地。如前文中的“汉兵起南阳,至昆阳。”“从南阳还,道寝疾,至叶,崩。”这些记载就是从郡治宛城到的昆阳和叶县。

综上所述,诸葛亮所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中之“南阳”,就是按当时的习惯指郡治宛城,也就是南阳城。退一万步,即使这个“南阳”是指南阳郡,那也是指汉水以北的地方,绝不会附会成汉江以南的襄阳隆中。

来源:杨二皮VIog



门户网就是您的家!欢迎您常回家看看!如果您喜欢邓州门户网,请介绍给您身边的朋友!有了您的支持,门户网才能走得更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19 08:20:12 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门户网就是您的家!欢迎您常回家看看!如果您喜欢邓州门户网,请介绍给您身边的朋友!有了您的支持,门户网才能走得更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通行证

收藏:19 | 帖子:1万

广播台

精彩推荐

邓州市,邓州网,邓州吧,邓州论坛,邓州门户网
手机客户端
邓州门户网公众微信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377-62265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