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衙门|谷社暴动|枪杀日本兵:邓州这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厉害啦!
豫西南边陲有这样一座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谷社寨,位于邓州市白牛镇东南部,距邓州市15公里。谷社寨始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四百余年,清末民初,置谷社里,归邓东二区管辖,1949年后,成立邓县,设谷社村,归邓县第三区管辖;1958年第三区改为白牛人民公社,谷社村改移为谷社大队;1983年白牛公社更名为白牛乡,谷社大队更名为谷社村,归白牛镇管辖至今。(一)历史名人1、革命烈士王庚先王庚先(1867~1934.2),字协三,河南省邓县谷社寨人。1903年中秀才。1905年公费赴日本留学。初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班,后考入高等警监学校。时值孙中山在日本组织同盟会,积极响应,成为会员。1906年毕业回国后,投身于地方教育事业,任邓州师范学堂堂长兼教育会会长。开办初级学堂百余所,拟从教育入手,启迪民智,宣传革命。武昌起义后,为响应辛亥革命奔走开封、杞县等地,联络同盟会员,密与河南志士张钟端联络举义,众推张钟端为总司令,自为副司令。不幸事泄,突遭军警包围。被捕21人,他等人逾垣得脱。脱险后即赴武昌,面见都督黎元洪,被委为北伐军左军先锋粮台帮办。民国成立后,被选为临时省议会议员。先后出任新野、嵩山知事。“二次革命”中,率先投入反对袁世凯的斗争,加入河南共和激进党(后改“党”为“会”,众推为会长)。以“提倡民楷、扑灭恶政、力图共和之名实相符”为宗旨。因此,遭袁世凯所仇视,被袁氏以重金悬赏缉拿。遂出走陕西,往来于清涧、绥德等地达3年之久。袁世凯死后,回汴力求实业救国。先后开办爱国毛纺织厂,省立第四工厂。1925年被河南省政府委为宜阳县长。1928年,又应河南省建设厅长张钫之邀再度到开封兴办工厂,并于1929年在汴创设国货市场,以抵制洋货。1933年,为缅怀张钟端等河南辛亥11位烈士,即呈请河南省政府在开封南关修建烈士公墓。省府核准,被委全权主持。同年冬,赴京汉各地募捐。便道返邓,因见内乡团插足邓县,导致团阀混战,民不聊生,即号召邓人治邓,誓志驱逐内乡实力出境。1934年2月9日被内乡实力派残杀于新野樊谭寺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邓县人民政府追认其为烈士。1981年,中共邓县委员会、邓县人民政府和政协为他修建陵园,整修坟墓,树碑以为纪念。2、赤卫队长陈勉斋
陈勉斋,男,生于1869年,邓县谷社寨人,1889年毕业于邓州师范传习班,应邓州州考,录为童生学位,1890年从事教育,先后曾在白牛、砚寺、谷社、汲滩等十余处私塾学堂任教,1906年在砚寺任教时,在邓州教育会会长、邓州第一高等学堂堂长王庚先的支持下,创办了砚寺初级学堂,1907年同王庚先等人在谷社一带发动了“抗牛捐”活动,王庚先被捕后,他发动了周围数十里内的知名人士及群众,与州官温绍良展开了斗争,出现了“踏衙门”事件,驱走了温绍良,救出了王庚先。(二)历史大事记1、“踏衙门”事件:1907年邓州谷社寨人王庚先游学日本,加入同盟会,是年回邓,知州温绍良创牛捐,鱼肉人民。王庚先发动抗捐,温绍良将庚先入狱,激起庚先家乡谷社寨人民的义愤,聚众百人,手执叉耙扫帚,包围州衙,驱走了知州温绍良,世称“踏衙门”事件。之后,温绍良暗将庚先解往南阳狱中,百姓闻讯,考虑对策,陈勉斋等数十人赴宛请愿,知府慑于民众压力,将庚先释放。2、谷社暴动1929年春,中共汲滩特支,为帮助谷社一带农民度荒,组织了二百多农民集体到大土豪、谷社里里长李子美的地里采碗秧吃,李子美束手无策,以后还发动群众向李子美强行借粮。1980年春,中共谷社区委成立,单德炳任书记,下设谷社、单桥、郭庄、刘营、小侯营五个支部。8月26、27日,中共前委在谷社召开会议,传达夏布根制订的邓县农民暴动计划,并具体分工负责。9月2日晚谷社农民起义,刘营片负责人刘亚阁率领赤卫队员一百多人,举行暴动,捣毁单桥局子,获长枪4支。9月3日,邓县东民团头子雷云亭带上一大部分团丁,在谷社一带镇压暴动的人们,枪毙了赤卫队长、中共党员丁大路、付文显,逮捕关押党的基本群众150余人,查抄单德炳、刘亚阁、侯子光、陈炳信等30多家。3、枪杀日本兵1945年2月12日晨,一队日本兵从谷社路过,骚扰后,过严陵河西去,此时,尚有一名日本兵在村内搜寻财物,正在手持棍棒的农民的围击之中。随后,他向河边逃跑时,又被陈守仁(延安抗大学员,中共党员陈守愚之弟,被抓在镇平民团里当兵,11日回家探亲)遇见,创立即拿出“十子连”手枪,打死了那个日兵。(三)历史文化
1、明清古寨墙谷社寨西、南两面紧依严陵河,寨中居民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地势,在寨子北面和东南开挖寨河,引严陵河水而过,形成寨子四面环水的水寨地势,并于明末清初动员群众在寨子四周修建了一丈五尺多高的土寨墙,与四周的河道和寨河一起形成了天然屏障,保护寨内居民的生产生活安全,现古寨墙原形仍在。2010年后,村委会争取市文物保护资金和村集体收益,共计筹集资金100余万元,整修了古寨墙,修建了“谷社寨”牌坊,使这一中原古寨重新焕发了生机,吸引了众多游客及文人墨客。2、王庚先烈士陵园1981年10月邓县人民政府为表彰同盟会会员王庚先烈士的功绩,在严陵河西岸,王庚先所兴办的砚寺学堂门前修墓立碑,正面题有“同盟会会员王庚先烈士之墓”,以纪念这位为人民利益而献身的英烈,邓州人感其义,悲其志,又惜其功之未成。又逢清时雨,谷社寨人再次募捐,将陵园修建一新,并派人管理陵园,让烈士的英灵安息于故里乡梓。3、明清古民居
谷社寨内现存有清末民初的白牛老房36座,其中有王家大院、孙家大院、陈家大院等,多为典型的清式“小式四合院“,其建筑座北向南,房基高阔,雕梁画栋,精工细雕,青砖灰瓦,飞檐翘角梁柱大多使用龙头鱼尾格式。正面墙壁青砖到顶,以白灰勾缝。宅院门开于院落东南位,院大而门小。门为双扇,窗为槛窗,屋门木作十分精良,上部格心棂子为细木套榫组合。屋顶有屋脊兽,前檐有勾檐滴水,山墙为手要磨制的青砖砌筑而成,屋檐下留有分布规格的鸽子巢,意为筑巢引凤吉祥宅院,常年有燕子,鸽子等鸟类栖息,现存的清末大院充分反映着当时的时代文化背景,代表了当时的建筑工艺成就。
一、谷社村概况 (一)地理位置谷社村位于河南省邓州市白牛镇东南部,距离邓州市15公里,北与薛营村为邻,东与张井村接壤,西与邵营村隔河相望,南面是郭庄。东经112.25度,北纬32.72度。处于古都南阳与古城襄阳之间,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二)历史沿革谷社寨始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四百余年,清末民初,置谷社里,归邓东二区管辖,1949年后,成立邓县,设谷社村,归邓县第三区管辖;1958年第三区改为白牛人民公社,谷社村改移为谷社大队;1983年白牛公社更名为白牛乡,谷社大队更名为谷社村,归白牛镇管辖至今。(三)环境条件1、气候谷社村属于亚热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半湿润气候。日照、气温、降水、风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季干旱,风多雨少,气温回升快;夏季炎热,多雨气温高;秋季凉爽,为时短促,昼夜温差大;冬季漫长,寒冷,雨雪少。最低气温16.5度,最高气温41.3度,历年来平均温度16.5度,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00小时,年太阳辐射量为110.92千卡/平方厘米。全年平均无霜期为229天,对农作物造成的霜害机遇很少,年平均降水量746.5毫米,最多年份为1207.2毫米,最少年份为411.7毫米。2、水文谷社村属汉水流域,处于严陵河、赵河交汇处,地下水水质较好,没有受到严重污染。3、地形地貌谷社村地处平原,地势呈北高南低,地面坡降在1/1000-1/1500之间,倾斜度不大。其土壤分黄沙土、黑土、砂浆黑土三个类型。海拔在150米左右,地耐力每平方厘米在1.3-1.81公斤之间,是农业、工业、建筑业和村镇建设的良好用地。(四)规模谷社村现有居民592户2040人,辖13个村民小组,总面积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50亩。(五)交通及通讯谷社村处于严、赵两河交汇处,历史上曾建有水上码头。现村子西边和南边在严陵河上建有大桥两座,村东在赵河上也建有大桥一座,与S231、S244两条省道及桑白县级公路相联,交通十分便利。10分钟可达南邓高速公路和在建的郑万高铁站。谷社村通讯方便,建有移动、联通基站2个,实现有线电视、电话村村通。(六)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谷社村为传统农业村,全村人均耕地1.5亩,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和烟草等作物为主,206年人均纯收入10089元。
页:
[1]